|
共享雨伞—伞面广告共享雨伞行业发展趋势: 共享雨伞起初因“共享”而备受关注,但是随后并没有成为类似共享单车、充电宝的“爆款”项目。这是因为雨伞本身的使用是有条件限制的,资本对共享雨伞的态度也相对理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条小而精的“赛道”或许仍会相对艰难。各家企业目前都十分注重共享雨伞的“公共服务功能”,雨伞的品质、投放规模都是企业关注的重点,而如何做好广告运营,则将成为决定“参赛者”未来能否晋级更高阶比赛的核心因素。 搭着“共享”的风潮,雨伞也在风口“飞”了一把,去年仅在深圳就先后涌现出20多个共享雨伞品牌。不过,相比共享单车鏖战未休的态势、共享充电宝“跑马圈地”的势头,共享雨伞市场显得低调平静,投资界将此称为非“大赛道”式的市场。尽管如此,共享雨伞市场的发展也更为理性,各家品牌得以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产品研发、多元收入开发和未来布局上,而不是刀刀见血的同行竞争。 跟很多共享经济细分领域的出发点不同,目前共享雨伞的使用更多是应急需求,企业还是在努力去将下雨天“应急”的服务做好,用户遇上雨天时需要的是一把雨伞,而不是很多家竞争的雨伞。 从数据上说,共享雨伞的运营成果比预期差一些,但这种落差在计算的范围内。作为早期的创业者,这已经是很不错的营收状况。此外,这些创业者需要在实际的运营中不断积累数据,尤其对于好地段和不好地段的收益率的对比,布点后实际运营收入的记录,天气变化对于订单的影响等逐渐反馈而来。这其中也势必要支付试错的成本。 广告业务 伞面广告玩法,已呈现细分趋势 不少人分析过,时下的共享经济精确地表述应该是“分时租赁”经济,那么租金收入是这批企业初创阶段的主要来源,租赁费用解决了运营成本问题,但进一步的营收从哪里来?多元化收入来源一直被寄予厚望,这其中广告业务是备受关注的因素。此前,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运营企业都曾希望通过广告业务实现盈利,但实际上第一个做到的是共享雨伞。 “雨伞带有天然的广告属性,这和单车、充电宝不一样,深圳七八年前就已经出现专门的雨伞广告行业了。对比过传统伞面广告,每把伞投放的成本是20元-30元,但此前采用赠送的方式,伞的流动性无法与共享雨伞相比。漂流伞和其他共享雨伞的思路在创始之处就有不同,有的共享雨伞是以分时租赁为主要思路,但是漂流伞最开始就更灵活,范围更广,广告就是主要目标之一。 或许有人问,雨伞这样一个小小的界面,做广告的空间大吗?其实,当下伞面广告的玩法已经呈现了细分趋势。通常伞外和伞内广告的价格也各不相同,伞外广告的价格更高。还尝试在伞内增加广告赠送小礼品,如同很多时尚杂志的做法。这些礼品包括面膜、日记本等,印有广告商的信息甚至本身就是品牌的试用品。线上的广告礼物也可以通过伞面广告推广,例如扫二维码,会赠送品牌的打折券、代金券。未来甚至给人的感觉是你不用花钱租伞,在用伞的时候你可能还赚到了钱。 伞桩如果摆放在商家店内,这类的广告互动可能会更加活跃,比如扫码到优惠券就可以直接使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商户公共账号的服务型,吸引他们接纳共享雨伞,比如将借还雨伞的流程嵌入到商户的微信公众号内,那么在店内的客人想借走雨伞,先要关注公众号,商家也乐得为共享雨伞放行。 场景的丰富性对于广告收入也至关重要,过度集中化的场景反而不利于吸引客户。目前房地产中介的广告渠道也是漂流伞很重视的,各种生活类快消品牌很乐意通过共享雨伞的广告界面进入到特定的楼盘,例如万科、碧桂园这类的大型房地产项目未来是共享雨伞可以发挥的空间。 在2017年底,共享雨伞合作的广告收益也有了进展。陆续有客户通过伞面、机身、屏幕和新媒体签订广告合同,每个月广告收入约有60万-70万元,要想广告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对于用户精准度的把控需要借助技术和管理的力量。 场景搭建 从拼想象力到拼资源,企业争抢有利“地形” 和其他共享产品一样,共享雨伞产品摆在哪个位置,将直接影响订单量,最终影响的是成本回收周期和投资回报率。但不同于单车、充电宝等共享项目的是,共享雨伞企业之间的竞争远没有到你死我活的紧张地步。 但从最初的拼想象力,通过预估而进行伞机和雨伞投放,到现在拥有一定数据分析,需要拼资源、抢占更好场景的苗头已经出现了。竞争是有壁垒的,共享雨伞也是,资源高低有别,我们希望可以抢占银行、高端物业,从而实现点位的壁垒。 酒店是业内公认的有效场景,酒店的服务属性也决定了他们有借伞需求,并且可以完成借还的闭环,客源也比较稳定。共享雨伞60%的租赁收入来自于酒店订单。但是对餐饮商铺的评价,从业者中出现了很大差异。 另外,各家企业也在积极开发新的、有效的场景。夏忠启介绍,除了酒店外,商场、写字楼、医院、培训学校、健身房都已经铺设了伞机。未来还会开发阳伞产品,那么肯定会有新的场景加入进来。 共享经济中场景的选取至关重要,尤其是初创业者,势必会经历在有效场景和无效场景中选择的问题,一些有潜力的项目也正是来自于巧妙的场景选择。
|